——陈聚圆
|
一线生机 ——《北鸢》读后感 陈聚圆 这是一个我未曾经历的时代,或许正是如此,我才会对他有如此的热情与好奇,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魅力,或许是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坚韧,或许是从兴盛到没落的淡然,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是我无法真切体会却又着迷的东西。似乎时代总会带给人们一种不可抗拒的责任,经常会想如果他们未曾生在那样的时代,或许他们也未必羡慕“卢家有莫愁”,或许他们也可以承欢膝下,尽享天伦。可是时代啊,推着他们,把个人希望融入民族大义中,走到一个风云迭起的地方,别无选择。 从字里行间中,我似乎读出了《红楼梦》的影子,作者的自序中也说这是向《红楼梦》致敬的一部作品,时代就在一个个家庭的平凡琐事中慢慢显现,从两个家族的兴衰中缓缓道来,这是国事,也是家事。 文笙与仁桢总是让我想起电影里身着中山装和学生服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的画面,尽管他们不知道会怎样,可是一腔热血,从未熄灭。总觉得那时的学生才是真的学生,虽然社会未能给他们一张平静的书桌,但是却有着只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年纪的朝气与底气,他们不固步自封却也未曾一味崇洋媚外,他们带着科学民主,也守护者忠孝仁义,尽管风云变幻,他们依然固执地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主角,而是一代名伶言求凰。都说戏子无情,可是她们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那个年代说到底伶人不过是供达官赏乐,奈何她生错了身份,空有一腔热血。“尘埃落定,已然生无可恋。她想自己唱了一辈子戏,从未演得这样好过。只憾没有观众,对手欠奉。满眼黄泉碧落,隐约有笙箫之音,远远的,只等得,她的谢幕。”唱过最后一出戏,吃掉日军的战略计划,她将那把剑刺向了自己,她是虞姬,可惜命里无霸王。不禁想起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虽是封建王朝,却也是她的家她的国,在存亡之际,竟比男儿还有魄力,可奈何生为一介女儿身有些事不过是无能为力,最后撕毁了桃花扇,自缢而亡。但愿下一世,她们都能生得和平年代,相夫教子也好,弹琴唱歌也好,但愿她们不用再受屈辱,但愿她们不要再受这种无能为力的苦。 就像作者葛亮在自序中所说的:“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破裂。现实的人,总应该感恩,对这包容对这包容中铿锵之后的默然。”我们应当感恩,感恩那个时代未曾松掉紧握风筝线的手,无论是谁,只要线在手中,便还有希望,还有一线生机。 每个人都有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就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无论纸鸢飞往何处,知道线在何方便也是心安。 很喜欢书封上的一句话:“再谦卑的骨子里,也流淌着江河。”无论是政客军阀,还是文人伶人,在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着他们的江河,或许奔腾不息,或许潺潺涓流,但他们都向着大海的方向,向着希望的方向。 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是颠沛的时代,也是永远充满希望的时代。 故事落幕,时代远去,可是那风筝未曾坠落,牵着风筝的那根线,是念想,是归处,是爱,是希望,也是永不放弃的一线生机。
|